(资料图片)
近日,安康市白河县司法局中厂司法所联合派出所、社区调委会运用“三力联调”成功调解一起因土地界畔引发的邻里纠纷,将双方持续数年的积怨化解于无形,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得到了双方当事人的一致认可。
【纠纷经过】
武某与王某系同村村民,王某原居住在山上,二十年前王某与武某签订《土地转让协议》,王某向武某支付5000元,武某将其房屋附近公路边的一块土地转让给王某。此后,王某利用该土地作为宅基地建房居住。但因双方转让土地时对四至界畔约定不明,导致王某房屋建成后,双方因门前空场的归属问题数年来多次发生争执,近日,双方矛盾更是升级进而引发冲突。司法所接到社区反映后,立即启动“三力联调”机制迅速介入调解。
【调解过程】
司法所、派出所联合介入调解后,双方明确分工,司法所负责对当事人之间的土地纠纷进行调查核实,派出所负责对双方发生冲突的事实经过进行调查核实。因当事人之间土地转让发生在二十年前,年代久远,知晓当时转让过程的干部群众难以查找,加之后来争议土地四周均建设了房屋,又遇公路拓宽,导致争议土地原始地貌发生较大改变,双方当事人就界畔各执一词,但除《土地转让协议》外,双方均无法提供其他任何有效权属证明。考虑到双方当事人系邻居,且争议土地面积不足7平方米,在双方均无法提供合法有效权属证明的情况下,调解员决定引导双方就此达成补充协议。在调解之初,武某态度强硬,坚持认为争议土地是自己的,未在转让范围之内。调解人员经现场反复查勘及测量发现,若按照武某的意见定界,会造成王某现有房屋门前的院坝存在一个不规则豁口,既影响整体美观又不便于王某一家出行。但若退后一米左右定界,既解决了王某上述的问题,同时也能保证武某留有足够的生产生活通道。形成初步调解意见后,调解员耐心细致的向武某做思想工作,分别从珍惜邻里感情、村庄整体规划等方面深入分析利弊得失,又用“六尺巷”的故事教育感化,最终打开了武某的心结,武某表示“只要王某态度好,能为发生冲突的事道个歉其他都好商量。”眼看调解即将水到渠成,调解员趁热打铁,立即将王某叫到一边,提出折中解决方案,劝说其主动向武某道歉并适当予以经济补偿,经反复劝说引导,王某最终同意。同时,派出所经过走访询问和调取监控对双方发生冲突的经过也调查清楚,鉴于双方均有过错,且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决定最终以调解结案。
【调解结果】
经过将近半天的持续调解,双方最终分别就土地纠纷和冲突事件达成一致协议:武某同意以王某墙皮为起点后退一米重新定界,王某向武某一次性补偿3000元,双方当事人在调解人员的见证下现场划线定桩确定界畔。同时针对双方冲突事件,在派出所民警见证下王某当场向武某道歉,并主动承担了武某检查费用,武某对王某表示谅解。至此,一件因为土地界畔引发持续数年的纠纷得到圆满化解,双方握手言和。
【案例点评】
在农村,土地权利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权利,土地纠纷也是农村最为常见的纠纷之一,往往因为土地引发的纠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化解,便会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冲突和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土地纠纷鉴于其特殊性,在调解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尽可能还原事实真相,在厘清权属的基础上,兼顾实际和双方利益关切,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懂得灵活变通,最终找到双方平衡点达成协议。同时在本案的化解过程中,充分运用“三力联调”机制,严守人民调解的范围边界,道德、行政、司法相互分工又密切配合,最终形成合力成功化解矛盾,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