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赣鄱先锋】
盛夏时节,上犹县中医院治未病科挤满了人,郭祥鸿正在为患者把脉,他双眼炯炯有神,泰然自若。郭祥鸿是上犹县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他1岁就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从小腿就不方便,他没有向命运屈服,付出比别人更多努力,考上了江西中医学院。从此,与中医结下情缘。
1991年,郭祥鸿从江西中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上犹县五指峰乡卫生院工作。那时候,交通不便利,偏远山区群众看病难,老百姓无法来卫生院看病时,他便翻山越岭上门看病。看着一重又一重山,他气喘吁吁,额头上冒出了汗珠,吃力地撑着脚,又继续往前走。正是这样的环境,磨炼了他的意志,他不断钻研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
(资料图)
1994年,郭祥鸿调任上犹县陡水镇卫生院院长。那个年代,很多卫生院发不了工资散伙了,陡水镇卫生院也解散了,有的医生开了诊所、有的医生做会计……年轻气盛的郭祥鸿不服输,他找到陡水镇卫生院成员做思想工作,把这些人重新找了回来。
“那时陡水镇医疗机构非常多,但医疗设备落后,西医对医疗设备依赖更大,而中医相对依赖小,优势明显。”郭祥鸿找准定位,持续钻研中医医术,并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齐心协力为老百姓健康保驾护航,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求医,濒临解散的基层卫生院重焕生机。
2001年,郭祥鸿调往上犹中医院。郭祥鸿长期坚持在中医临床一线,只要科室抢救病人需要都随叫随到。应急救治分秒必争,郭祥鸿凭着经验和智慧,能够快速制定出抢救方案。
张小元是120急救车司机,他经常与郭祥鸿出诊。一次凌晨两点,郭祥鸿值班接到急诊,他们立即前往上犹县紫阳乡,车子开到巷口进不去,郭祥鸿不惧风雨、不在意脚伤,与护士径直往前走。两小时后,他抬着病人回来,紧急抢救治疗,一夜未眠。
无独有偶。同样在紫阳乡,他们去接一个癌症晚期病人,郭祥鸿走了一个小时多才回来。只见病人骨瘦如柴,护士扎了几下针未扎进去,郭祥鸿接过针为病人扎下,开始治疗。“郭医生以医院为家,不是他值班,只要病人需要他也骑自行车来医院。”张小元说。
这样的救人场景不胜枚举。疫情期间,郭祥鸿冲在发热门诊第一线;医院大大小小的下乡义诊活动,不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常常都有他的身影。在郭祥鸿看来,这些都是医生本职工作。谈及他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病人,他想起了郭定经和田允淦。
十多年前,郭定经确诊为肺泡蛋白沉着症。他跑了好几个城市医院治疗,有的一次1万多元,有的一周3万元,根本无法承受巨额医疗费用。后来,他找到郭祥鸿吃中药调理,一个月仅需要200多元,吃了近5年便痊愈了。“要不是郭医生,我恐怕不能活到现在。”郭定经很是感激。
2003年,田允淦肝功能衰竭,跑去大医院治疗,未能看到希望,后打听找到郭祥鸿,也吃了近5年中药便好了。此后,田允淦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放弃了原本所做的矿生意,开起了中医小诊所。
郭祥鸿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成了老百姓心中的“大树”。每天一大早,郭祥鸿的诊室还没开门,就有不少老百姓在门外排队等候。甚至远在北京的患者家属还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赞扬郭祥鸿医师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
为了不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郭祥鸿在县内成功开展“软通道脑出血微创引流术”,软通道可以减少并发症出现,让老百姓更快更好康复。他主导的“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填补了上犹县在该项目的空白。“这项技术在市级医院很成熟了,但在县级运用很少。心律失常严重会致命,这项技术更好用于急救。”郭祥鸿说。
如今,郭祥鸿熟练地掌握了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中医诊治技术,对用中医药技术诊断处理急重症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成了江西省基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他收了16名弟子,为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培育中医人才贡献力量,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记者钟雅欢通讯员蔡华彬)
[责任编辑: 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