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CityWalk”突然火了。
(资料图片)
漫步城市街头,欣赏老建筑,感受城市街区文化和气质,“城市漫步”成为了年轻人中一种流行的休闲方式。
而早在一百多年前,上海其实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类似的休闲方式——“逛公司”。
百年前的上海人究竟要逛什么“公司”?这些“公司”又有什么特别之处,竟然能代表时人的消费方式?
“逛公司”中的公司不是代指某一个公司,而是指具体的几家百货公司。百货公司最初在香港和广州形成了成熟的管理模式,经营状况蒸蒸日上。
彼时的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成为几家百货公司进行新一轮扩张的首选之地。
1917年,兼具巴洛克风格和岭南骑楼特色的先施大楼在南京路拔地而起。
第二年,一路之隔的永安百货开张营业。
有了先施作为蓝本,永安大厦在设计上更为完善,外部建筑与内部陈列相映生辉。
建筑上的比拼拉开了四大百货商业角力的帷幕,在随后的营销手段上,四家公司更是不断尝试新的花样。
《四大百货公司上海滩风云史》
作者 崔海霞
“先施公司迈出了第一步,就是聘用女职员。永安看到了先施在用女职员,他们也就想用。他们就想了一个“康克令”这个笔的牌子,选女售货员给他去介绍,大家都会觉得很新鲜,就叫出一个名字‘康克令小姐’。”
“这些公司用‘性别差’的方式推销,把男售货员安排在化妆品柜台,把女售货员安排在卖香烟的柜台,在现在来看,这都是很有创新性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宋钻友
“先施公司请了好莱坞著名的化妆师,到店堂里面来做化妆示范,天天有人在那里围着看。这样,它的化妆品一下子就推销开来了。”
新新百货公司的“玻璃电台”又是一个创意。
把电台放在六楼的餐厅当中,食客在玻璃电台周围一边用餐,一边看播音员在里面播音,带动了消费和生意。
“良贾深藏若虚”是中国商人千百年来遵循的经商理念,中国传统商店没有橱窗,所卖的货品也比较单一,因此只需要悬挂招牌,便足以告知顾客商店所售何种商品。
百货公司则在商品与顾客之间开了一扇窗,而这扇窗被后人誉为“商店的灵魂和眼睛”。
永安百货从成立之初,就在店里店外设置多达40座橱窗。
永安的橱窗成为上海南京路上的一大风景,这也为百货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客流量,刺激了新的消费需求。
橱窗的出现,在吸引大量的人流之余,也引导了人们的消费。
同时,几家百货公司争奇斗艳的橱窗展示,潜移默化中也孕育出上海人“逛公司”这一新的消费文化。
《四大百货公司上海滩风云史》
作者 崔海霞
“‘逛公司’不是代指某一个公司,它就是单单指四个百货公司。去那里就是我的一个休闲和消费的方式,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橱窗是商品展示的艺术,永安百货可以说把“展示”这一概念做到极致。
为了更好推销店内所卖服装,永安百货在商场内举行了服装秀。一些老顾客很快就发现,台上的时装模特竟然就是平时站柜台的女售货员。
这一创举轰动了整个上海滩,以至于前来观看表演的人群挤满了整个商场。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宋钻友
“四大公司它所代表的广东精神,就是‘敢为人先’。是把西方有的,当时中国还绝无仅有的东西引入到上海。四大公司就代表了高档,就代表了品质,就代表了一流。”
马应彪是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先施百货公司创始人,他的童年十分贫困,两餐饭都不饱,只能吃芋头、番薯充饥。1880年,为了生计,他离开家乡广东,怀揣着“淘金梦”,不远万里前往澳大利亚。
然而,他的“淘金梦”很快破碎,澳大利亚新金山的黄金已经枯竭,他所淘的黄金尚不足以糊口,回家的路费就更遥遥无期了。
马应彪不得不寻找新的工作,他辗转来到了悉尼,在一个菜园重新开始艰苦谋生。
在异国他乡,他是如何通过“种地”拿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一家澳洲百货公司又是如何为他的百货之路埋下了一颗珍贵的种子?
9月7日至10日
纪录大时代《四大百货》
四集连播,敬请观看
编辑:王鼎尧 董思卿
责编:胡松洋
制作人:唐大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