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从国家生态县,到上榜最美中国美丽乡村旅游胜地;从荣获“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称号到连续第9年夺得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连续第3年获得金鼎;从两夺浙江省科技创新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到争创国家创新型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多年来,浙江省德清县沿着“八八战略”指引方向,坚定不移保护生态环境,努力挖掘生态产品价值,将秀丽的山水景致融入科学的发展理念中,把“叶子转化票子”,用实践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
眼下的德清大地,生态文明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一幅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变革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由负到0:要生态?还是要经济?
清晨,洛舍镇东衡村在鸟鸣中苏醒。63岁的俞荣仁早起锻炼,望着稻田里低飞的白鹭,和远近的现代别墅,聆听隐约传来悠悠琴声,好不惬意。
没人能想到,多年前这片“世外桃源”曾矿坑遍布、砂石飞舞,村里人靠着开矿采石腰包越来越鼓,然而,生态环境却被破坏了。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协同共进?随着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推进,东衡村的发展迎来转机。村里痛下决心,关停所有矿山,转型从事钢琴产业。
曾是东衡村里100多名“矿老板”之一的俞荣仁,转身开起了自己的钢琴制造企业,成了一名民营企业家。
如今,昔日矿村已成“钢琴村”。村内钢琴众创园内共有企业110多家,其中钢琴企业47家,占比近一半。钢琴产业的日益壮大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2022年,东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454.7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万元。
“回填矿场,琴声悠扬”,像这样蝶变新生的故事在德清俯拾皆是。
上世纪90年代的莫干山镇勤劳村,漫山遍野的毛竹,靠着“就地取材”的优势,村里一下子办起20多家竹拉丝厂,一时机器轰鸣、粉尘纷飞,用于给竹筷、竹席防腐浸泡的双氧水,漂白熏蒸的硫磺渗入村里的土壤溪沟,让鱼虾、螺蛳绝迹难觅。
更令人担忧的是,勤劳村下游8公里开外,便是全县人民的“大水缸”——40万人民饮用水的对河口水库。决不能让“大水缸”受污染!
2005年8月,德清在全省率先建立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并开始大力整治污染企业;2010年和2013年又先后两次进行完善;2015年,再次出台《深化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扩大了补偿资金总量,好山水、好生态成了“有价之宝”。
加之一轮轮环境整治接续推进,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上猛踩“急刹车”,德清的环保能力建设实现了从弱到强的飞跃。
2017年以来全县18个县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达到100%,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43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31微克/立方米。
在一系列引导下,村民开始理解绿水青山的重大意义,积极配合政府关停淘汰了落后产能,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主动转型绿色产业,西部山区民宿经济异军突起。2007年,第一家“洋家乐”在莫干山诞生,至此,德清迈上了一条以美丽乡村反哺美丽生态的共同富裕之路。 从0到1: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
这个夏天,莫干山镇民宿普遍爆满,一“床”难求。
“现在是旺季,翻台都来不及。”在莫干山镇经营一家温泉民宿的徐朗跃笑着说,“我是靠好山好水致富的。”靠着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无数个徐朗跃凭借好山好水吃上了“旅游饭”。
在莫干山镇仙潭村,这里的特产有了好销路。“我们的农产品,原生态、品质好,许多外地客人就好这一口。”返乡办起家庭农场的村民郎臻炎笑着说,他与村里的民宿合作销售新鲜水果蔬菜,生意蒸蒸日上。
国家级美丽河湖蠡山漾旁的一家古风民宿里,来自杭州等周边的游客,带着孩子近距离体验大自然美丽夏景。另一家民宿的经营者笑道,园区内客房有54间套,有家庭房、家庭套房、别墅套房、双床房等,现在民宿房间预定情况达到100%。
不知不觉间,“两山”转化的“绿色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据德清县介绍,从2007年发展至今,德清民宿总量已达800多家,年接待游客超七百万人次,营收超30亿元。以“裸心”为代表的洋家乐带动全县直接就业人员6000余人,带动青年返乡创业3000余人。
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20年来的事实证明,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个又一个“仙潭、蠡山”等,才能书写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从1到N:文旅经济“1.0版”走向科创经济“2.0版”
新思想引领新实践。去年4月,浙江省首笔湿地碳汇交易签约现场,德清县两山合作社以每吨58.83元的价格,购买了下渚湖湿地1万吨碳汇量。同时,正大青春宝、新天纸业等有志于助力“碳中和”的企业又成了德清县两山合作社碳汇量的新买主。
交易带来了一举数得:下渚湖湿地将空气“变现”,产生的资金,可反哺用于湿地管护生态建设;按照“谁排放谁补偿,谁中和谁受益”,在用能权中获得优待,倒逼当地企业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创新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湿地碳汇只是一个方面。2020年,德清开发建成国内首个县域数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决策支持平台——德清GEP核算决策支持平台,项目全周期生态价值管理、生态补偿、GEP金融贷、生态绿币……散落在山水间的自然资源,成了可以“明码标价”的新宝贝。
依托这一平台,德清对莫干山区块生态资源质量变化及分布进行评估,科学布局增量和淘汰存量,建设以科创实验室、高端论坛、生态旅游等为核心的莫干“论剑谷”,推动“好风景”“新经济”和谐共生。
20年来,德清山水人文更美。当年污废水直排的城乡接合部,蝶变成了国际地信集群地;曾经城北的闭坑矿地,建成了车联智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
这些年来,一份高质量发展新的“绿色答卷”呈现眼前:10年前,德清仅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6家,目前有高新技术企业38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84家。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2.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2.4亿元。一路先行先试,善于总结的德清人意识到,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保护生态,生态也会给予丰厚回馈,进而不断激发人们的行动自觉。
随着生态文明的机制日益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翩翩而来,德清人书写的生态传奇,还有更多精彩在上演……
德清县委宣传部供稿
原标题:《人与青山两不负——湖州德清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纪实》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