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在应急产业赛道争当“急先锋”

2023-08-31 13:58:15 来源: 观海新闻

刚刚过去的夏天,全国多地受到洪涝灾害的侵袭,牵动着全国上下的心。目前,灾后恢复重建仍在进行中。突发事件来临,是对公众自救能力的检验,更是对政府应急预警监测、处置救援、恢复重建能力,以及应急物资、专业队伍储备的一场严酷大考。

随着应急体系构建越来越得到重视,安全应急产业的发展也驶入快车道。2009年,工信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急产业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应急产业”。2011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正式将“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作为单独产业类别鼓励发展。


(资料图片)

今年,工信部多次对安全应急产业作出部署,将加快推进编制全国《安全应急产业重点领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园区、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积极性,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广应用,完善产业布局、加强生态建设。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青岛在内的很多城市都把应急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热门方向之一。近年来,青岛在应急产业的行业数据监测、品牌打造等方面,都探索出一系列创新做法,在应急产业的赛道上,争当“急先锋”。

深耕细分领域 青岛打造应急产业品牌集群

2016年,青岛市发布《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我市应急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应急产业领域,构建产业生态链,不断提升全市预警预测、应急处置和抵御风险的手段和能力。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层面的引导和支持下,青岛于2018年成立应急管理协会。协会以“助力民安”为核心理念,以“当好政府的助手、做好企业的帮手、成为行业的推手”为服务宗旨,聚焦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积极促进青岛市应急产业的发展。自2019年起,在青岛市应急管理协会的积极倡导,以及市工信局、市统计局、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的支持下,青岛成为全国首个将安全应急产业规上企业经济总值纳入国民经济统计监测体系的副省级城市。

据市统计局应急产业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应急产业“四上”企业数量达到1997户、同比增长27.7%,实现营业收入4425.3亿元、同比增长16.6%,从业人员25.0万人、同比增长1.4%。同时在应急安全领域,青岛积极打造品牌集群,涌现出了一批创新活力高的企业。其中,海丽雅和海氏海诺入选新一代“青岛金花”制造业企业名单,海信网络科技、航顺船务等企业也深耕细分领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有国内“绳王”之称的海丽雅,用一根绳索服务“大国重器”,同时也凭借绳索的不断创新,发力应急救援领域。海丽雅在首创“沉浸式体验”安全教育培训,创建“青岛模式”的基础上,深度开发的“蛟龙”绳索救援技术体系,涵盖绳索救援装备研发、绳索救援技术培训和训练场景开发建设。在山岳救援、水域救援、高空作业狭窄空间、缆车救援等领域进一步研究布局,提高城市遇到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时的应急救援能力。

海氏海诺则是从一片创可贴做起,紧紧围绕医用敷料产品深入开发,2017年“无菌敷贴”被评为青岛市专精特新产品,公司被评为青岛市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海氏海诺投资8000余万元,新上多条一次性医用口罩、KN95防护口罩、酒精、碘附棉片、PE手套等生产线,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就让200余万只口罩走进疫区,投放全国市场。

今年6月28日,作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配套的展会版块,青岛国际应急救援与安全产业博览会在西海岸举行,三一、大疆、中国兵器、中船应急、3M、杜邦、梅思安、珠海云州、尚为照明、霍尼韦尔等众多行业知名企业齐聚,展示应急救援新技术、新装备、新体验,促进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也进一步扩大了青岛应急产业的影响力和发展活力。

下游应用领域快速扩张 青岛应急企业加速突围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卫星遥感、雷达监测、无人机、减灾卫星等技术的应用,应急产业下游应用领域快速扩张,产业跨界合作不断加深。

应急设备是“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城市的应急体系从基础级的安全防范逐渐向综合级的管理层面发展。近年来,青岛聚力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平台、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地震监测预警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项目攻坚突破,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围绕“城市安全交通智能管理”的主线,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慧城市应急指挥平台,依托于触发式智能应急值守系统、多系统融合视频会商系统、移动应急系统以及应急通信保障系统,面对各类突发事件,较传统应急模式能够节约70%左右的时间。

医疗急救体系是保障群众健康安全的“绿色生命线”。围绕医疗急救,打造院前急救“410”体系。“通过天、地、海一体化规划,靶向应对心搏骤停和创伤止血两大急救痛点,抢抓猝死急救黄金四分钟、动脉止血白金十分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青岛市应急管理协会副秘书长徐连龙介绍。

青岛丰富的工业门类,也给应急产业提供了更多下游应用场景,特别是与轨道交通、医疗器械产业、海洋装备等领域,都有广阔的融合空间。例如在海洋方面,伴随着青岛港吞吐量的快速增加,进出港船舶逐年增多,海上防污染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青岛航顺船务有限公司建立了由海上可移动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船舶、应急指挥办公室组成的应急服务基地,企业规模、经营范围、服务水平走在全省同类企业的前列。

“结合产业实际,我们将重点发力轨道交通、应急救援、医疗卫生防护等三大领域的安全应急产业链,从应急预警、应急救援、灾后处置和医疗救护等方面,全方位提高青岛市应急防护救援能力。”青岛应急管理协会会长张旭明说。

产业园区、头部企业培育亟待加强

从数据上来看,青岛应急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众多企业加速研发、创新,在细分市场寻找机会。但是从青岛典型应急产业企业布局来看,主要集中于应急救援生产领域,具有全国辐射力的头部企业尚未成长起来,产业集聚程度、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亟待提高。以海丽雅等企业为突破口,引导应急企业从应急产品生产向原材料、云服务、控制系统、应急服务等领域延伸,对于青岛来讲非常迫切。

专业园区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自2009年我国首个国家级安全应急产业基地批准建设以来,我国陆续建设了11个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含创建单位),以及20个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在山东,烟台开发区已于2015年获评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青岛也正在相关产业园区方面发力。

2019年,在青岛市应急管理局的引导下,海丽雅集团承建运营了青岛市安全应急科创文化产业园,是全国首个以安全应急科研应用、O2O大数据电商交易、场景化体验教育、专业化考试培训、赋能性创业孵化、智能化装备展示、社群化国际客厅七维一体产业集群式的科创文化产业园,并将着力打造成集“应创、应展、应研、应游”于一体的安全应急科创文化产业园区全国标杆。

2021年初,莱西市人民政府与海尔卡奥斯签订卡奥斯应急物资行业示范园区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建设服务胶东半岛、辐射全省的百亿级应急(医用)物资产业园区。同年4月29日,卡奥斯旗下海成方数字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与双加科技集团签约,将共同推进莱西应急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园区。

进一步推进青岛打造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园区,将促进青岛不断招大引强,集聚配套企业,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创新资源优化组合,进一步做大应急产业。在满足青岛应急资源布局、智慧安全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在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走出一条特色路。(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国钰)

责任编辑:周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