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因为市场整体情绪的低迷,成交量极具萎缩,导致AI板块整体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
(相关资料图)
尤其是那些根本就不会出业绩的Ai概念公司,如昆仑万维、三六零、中文在线、云从科技等,跌幅普遍都是腰斩状态。
有一些蹭热点的AI硬件企业,诸如铭普光磁等,业绩大幅下滑,也归咎到AI身上,说AI企业全部是蹭热点,纯炒作。
但是真的有人认真的去看这些龙头AI硬件企业的业绩和估值吗?
工业富联,今年利润大概170亿,估值20多倍;
中兴通讯,半年度利润54亿,全年再不济按照90亿利润,目前PE也才十几倍;
中际旭创,按照今年的业绩,当前PE大概是30多倍;明年才十几倍;
沪电股份,涨到现在,PE也才20多倍;
华工科技,今年可能业绩不会特别亮眼,但PE也才30倍左右;
宁德时代,跌了这么久了,PE还有20多倍;
比亚迪,市值跌了三分之一,PE还有30倍;
立讯精密,连续调整了很多年了,2000多亿市值,PE还有20多倍;
海康威视,这么大市值,跌了这么久,PE还有30倍;
至于大量的锂矿公司、锂电材料企业,硅料企业,像天齐锂业、容百科技、德方纳米、永兴材料等,只是现在看着PE很低,很快就都变成亏损的企业了,到时候连正常的PE都没有,还一堆人觉得低估。
对于处于高景气赛道的企业,PE20、30倍,一堆人喊着是高估,是泡沫;而对于行业景气度已经过的,只是静态PE看起来低,或者连静态PE实际上也不低的公司,倒是一堆人觉得估值低,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短期内涨幅较大。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
苹果公司从2018年至今,年利润仅仅增加了40%,但股价涨了5倍;
微软年净利润只增长了80%,但股价增长了5倍;
英伟达、特斯拉更不用说了,
全都是泡沫。
在2017年-2020年,贵州茅台、五粮液等所谓白马股,年利润也就增长了2倍左右,但市值增长了10-20倍,即便到现在,白酒股相比于2017年,普遍涨幅也都在5倍以上。
那这些被价值投资引以为傲的个股,也全部是纯炒作。
所以,市场每天有很多噪音,有很多根据股价一天表现,就认为自己判断对的人,有很多判断错了从来不提,判断对了一天就洋洋得意的人。
甚至对于比较专业的机构投资者而言,对于股价的下跌,也会产生大量的怀疑。
对于这些噪音,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一笑了之,淡定看待。
当然,并不是说对于外界信息完全充耳不闻,固执己见,顽固不化。而是要时时思考,思考我们所认可的逻辑,是不是真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不是逻辑真的已经不存在了。
假如逻辑真的不存在了,那当然要毫不犹豫的,一键清仓,即便再痛也要坚决离开。
同样是过去几年暴涨的股票,宁德时代仍然维持在1万亿以上市值;阳光电源市值仍然维持在1500亿以上;而容百科技、锦浪科技、派能科技、永兴材料、合盛硅业等早已经跌得妈都不认识了。
核心的原因在于,上述两个公司以持续稳健的业绩,验证了其股价上涨的逻辑没有坍塌。
现在光模块。
从2023年4月开始调整,截至目前,AI个股普遍已经调整了4个月。即便是最后调整的光模块个股,从2023年6月20日开始,至今也有2个月,时间上是足够了。空间大也完全是够了。
让我们看看中际旭创上涨的逻辑,坍塌了吗?没有,其800G光模块的需求,都是来自客户明确的订单指引,明年的确定性很高,后年无论是800G还是1.6T,放量的可能性也很大。
这段时间有出现任何导致上述预期坍塌的事件吗?并没有。
所以,这段时间的下跌,跟逻辑无关,仅仅是流动性萎缩,带来的风险偏好的下降。但我相信,这种是暂时的,除非是彻底的系统性风险,否则这种短期的因素会逐渐消失,最终股价的上涨还是要回到逻辑驱动上来。
现在这个位置,是非常好的逐渐加仓的时机。
之前我原以为,这次第三次参与中际旭创参与的平均成本,可能要在140左右。现在跌下来了,不用这个成本了,按照现在这个节奏,估计平均成本可以到1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