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区创建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区是我们的目标。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推出《走社区·看新貌》专栏报道,通过展示社区的亮点做法,交流用社区“小变化”点亮居民“大幸福”的探索实践,带动引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行动走深走实。本系列专栏今日推出第四十五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志愿者、居民群众活跃在胡同社区,文明院落、背街小巷、绿色充电、文明出行、店铺“门前三包”等成效显著……连日来,在西城多个社区,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区的工作落实落细,共同推进文明创建成果惠民利民。
什刹海街道苇坑社区
“景”然有序 便民舒畅出行
看着环境改善、出入通畅的社区家园,什刹海街道苇坑社区东街69号院的王阿姨心情挺舒畅,她说:“今年夏天虽然热,但家门内外有看得见的清凉,有感受得到的清新。尤其是定时定点的垃圾分类,社区道路、院门口干净多了。”
以“景”然有序、便民舒畅出行为主题,什刹海街道苇坑社区在创建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区行动中,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协调辖区各方力量,持续发力,扮靓社区“面子”夯实“里子”,推进文明创建成果惠民利民。
垃圾分类旧物置换活动
苇坑社区党委书记丁杉杉介绍说,苇坑社区位于新街口商圈,属于典型的老旧平房社区,居民时常因基础设施老旧破损、车辆乱停乱放、胡同和楼道内的堆物等问题而困扰。为了营造出入通畅、整洁干净、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苇坑社区组织力量对公共空间、平房院落和道路两侧进行环境卫生清理整治。清理掉近百处堆物堆料、近40辆“僵尸”非机动车后,社区出行环境洁净一新,居民给予了好评和点赞。
洁净有序的家园环境如何常态保持?社区推进“苇坑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理念入心入行,形成自觉常态。社区号召在职党员双报到,利用“周末大扫除”和日常巡查等时机,巩固背街小巷环境治理成果,让居民持续感受常态洁净环境的魅力,不断强化维护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
为了“夯实”里子,社区坚持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建立环境问题台账,并以网格为单位进行每日巡视,新老问题分类梳理、统一治理,共整治架空线凌乱现象45处,张贴公共晾晒区标识11个,修复立面与台阶10余处,让居民充分感到了出入畅通、无安全隐患。
立身商圈中,社区号召辖区七小门店做好“门前三包”,做好垃圾分类清运这件关键小事。社区主动联合街道下沉干部,动员社区群治群防力量,举办垃圾分类“以物置物”活动10余次,利用敲门入户、张贴告知、微信群、西城家园通知等多种形式进行垃圾分类文明宣导,引领文明新时尚。
文明创城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苇坑社区将持续接力,常态化建设文明有序、宜居宜业的美丽和谐家园。
月坛街道公安社区
安装充电桩 为绿色出行“续航”
在月坛街道公安社区东小区,从联建楼出来,社区新增设的两处车棚里新增设了近100个充电桩,对接满足近1300户居民的绿色安全充电需求。居民姜先生说,“自从装了新的充电桩,不用上楼‘飞线’,不用担心楼道安全隐患,社区办了件大实事。”
公安社区党委书记姜立新介绍说,自行车、非机动车、汽车是居民生活中离不开的代步工具,但核心城区公共空间有限,要破解居民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就得持续探索、腾出空间、科学规划,对接满足居民诉求。公安社区东小区的联建楼,就是社区推进更高水平文明城区创建的典型代表。
“公安社区东小区共计1238户居民,其中联建楼木樨地南里1号楼A、B、C、D座就有689户居民,占比过半。电动车充电需求量较高,而公安大学东小区属于央产老旧小区,早期规划小区内道路和自行车棚位置较少,非机动车的停放和充电成为了难题。”姜立新说,要消除“飞线”、楼道内充电等安全隐患,得先解决居民非机动车在院区的充电需求。针对小区内充电桩点位规划困难的问题,社区多次向物业经理提出改造建议。物业和产权单位经过多次商讨规划,决定增设充电桩。联建楼A、B、C、D座有4个出口,充电桩的安装以及设置点位都需要征询居民意见。社区和物业联合面向居民发放问卷,征求居民意向。经过大多数居民同意后,决定将A、D座楼前部分绿地改造为电动车充电桩点位,以保障东小区全体居民尤其是联建楼A、B、C、D座居民对电动车充电的需求。
为了增设两处车棚,社区在不改变楼前绿地绿化属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在草地上安装透水桩,既建了车棚,也便于为社区“留绿”。两处车棚建好后,安装了近100处充电位。与此同时,社区开展“畅通生命通道”的消防通道安全专项检查整治行动,让出消防通道,并通过“旧物置换”与集中清理等行动,清理废弃自行车近200辆。公共空间腾出后,社区又施划停车线,引导居民规范停放非机动车,不仅提升公共空间的利用度,也让家园更加宜居有序。
未来,公安社区将继续坚持以群众所需为出发点,以实际行动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广大居民就近享受便捷的服务,提升生活圈幸福感。
新街口街道北顺社区
书香院落清美约、促和谐、靓家园
“红墙先锋在社区,勇争模范走在前,注入鲜活新动力,居民社会总动员,齐心协力清美约,优美文明美名传,携起手来共努力,锻造佳境作代言……”这首诗中书写的,正是新街口街道北顺社区文明院落的新篇章。在这里,文明院落建设成效显著,诗社成员集体创作诗歌和书法作品,以书香为院落增色添彩,同时也引领居民遵守文明公约、共建文明院落、共享创建成果。
北顺社区党委书记陈海洋介绍说,紧紧围绕更高水平文明城区建设,北顺社区党委积极推进“清美约”计划,营造和谐文明的邻里关系,持续推进文明院落建设。
青塔胡同19号是个“书香人家”院落。北顺诗社负责人薛桂梅也是北顺社区青塔党支部书记。诗社成员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积极响应“清美约”计划,集体创作了诗歌,并在小院门前,放声讴歌“清美约”计划,还有感而发,挥毫泼墨创作了书法作品,“清美约、促和谐、靓家园”悬挂在庭院内,现在已形成了社区发动,居民参与,共创美好庭院的良好氛围。
此前,北顺社区党委以“清美约”计划为抓手,持续打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社区党委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动员院内支部党员、在职党员、积极分子、院长、志愿者等力量,参加文明创建行动,主动清理整治院落环境。在社区党员的带头引领下,10余户居民积极配合清理行动。社区还整合辖区力量,联合职能部门协助清理。原先在院内堆积的砖瓦石块、木板、纸箱、旧家电、废弃大件旧家具等杂物清运后,青塔19号院内呈现出的文明底蕴日益浓厚。
“针对文明院落的建设,社区还大力推进院落文化融合,每个院落每月举行两次聊家常的主题活动,通过品茶、议事、文体、主题创作等形式,增加居民对院落的归属感,积极遵守文明院落的公约。”陈海洋说,院落腾出的公共空间,社区通过添置花箱、增种绿植等方式留绿增绿,院落环境美了,居民巩固创建成果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大家一起排出值班表,常态巩固文明成果。下一步,社区还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院落住户的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文化墙的建设,丰厚院落的文明文化底蕴。
“清美约”不仅是新街口街道的主题行动,陈海洋说,目前已经成为社区的主旋律,也成为居民的心声,北顺社区将持续进行更生动的基层治理的文明创建。
来源: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