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最近读书速度太慢,将近3个月才将这大部头读完。一方面是事情太多,又要做事又要看娃,精力实在太有限;还有一方面,就是书中的内容,对于人物、对话、场景等描写还比较感兴趣,对于科学、宗教、战争等有的内容真是看不懂,读起来比较费劲,才深入进去,一旦被打断,就很难再投入进去,因此也耽误了进程,为这么久没写读后感做个说明,其实书一直在读,只不过是没有输出。
关于读书,也许你也会有这样的困惑:这么大岁数读名著晚不晚?还有读这样的书意义何在?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我想表达下自己的看法,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就是它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即使时代变迁,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依然都在,既然有意义,那什么时候读都为时不晚,不论年轻还是年长;还有一点,读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能让人知道世界的广阔和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人,才能正视自己。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之上,可为什么对事物的理解,也就是认知,都不完全一样呢?总的说来,就是认知水平决定了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不是总说“你的世界我不懂”、“我的世界你不懂”...之类的话吗?这话很有道理也很有依据,我们所处的地域、知识水平、信仰、职业、物质条件、道德观念等等等等,依据这些划分成不同的“世界”或者圈子,圈子外的人是很难理解圈子里的人的,可是这些都是合理的存在,只是你不了解而已。世界上有太多我们不了解的东西了,读书正是可以获取不同“世界”信息的最好方式之一。对多元化信息了解得多了,我们的心态也就更豁达和包容。
《战争与和平》正是这样一部著作,托夫对于人性的描写与刻画真是细致入微,当你感叹人怎么可以这样的时候,又不得不承认这是真实的所在,世界之大,本就无奇不有,人性不更如此吗?
可以自私到极致。譬如写海伦,美则美已,然而空洞无物,却自私至极,一切都是为了一己私欲,嫁给了继承巨大遗产的主人公皮埃尔后,仍然不满足,在婚姻还有效的前提下,就又想嫁给另外两个人,然而在举棋不定时,托夫却让她草草死掉了,我想作者也是十分不喜欢这样的女人吧。与社会颂扬的美丽、智慧、善良、妇德等主旋律相违背,即使违背,也是社会缩影,这样的人也会真实存在。
可以丑到极致。玛丽娅是安德烈公爵的妹妹,她的父亲和哥哥既有社会地位又有财富,然而这么一位公爵小姐不应该是美丽大方的吗?托夫给她的却是奇丑无比的面孔,面孔虽然丑陋但不影响她善良。当父亲和哥哥相继去世之后,留给了公爵小姐巨大的财富和家产。我想社会中也不乏这样的真实案例吧。
再说主人公皮埃尔,作为父亲的私生子,却继承了绝大部分家产,让社会为之瞠目结舌。皮埃尔与上流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内心向往美好、真实,可是却时时都处在自我矛盾之中,不满意现实与现状,总想改变,然而却在现实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最后也只能这么恍恍惚惚的过日子了。现实社会不也是这样的吗,所以说作者描写得很真实,只是社会的缩影,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关于人性就先说这么多,我是东杰,后续在具体聊。